教师队伍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队伍 - 师资队伍情况 - 正文
吴东胜

1、基本情况
  吴东胜,男,1967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油系教师。
  1989年6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2年4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煤田油气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4月晋升讲师,2003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
  研究方向: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油藏资源信息系统,油藏描述
  通信地址: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邮编:434023
  联系电话:0716-8060174(办),手机:13339746866
  E-mail:  w__ds@163.com
2近五年教学情况
  主要为本科生讲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质数据库与计算机绘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为硕士生讲授《油藏资源信息系统》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的野外地质地理实习、普通地质实习、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良好。
2.1 主讲课程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本科专业必修课  52学时 1届,共84人
  (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本科专业必修课  64学时 3届,共269人
  (3)《地质数据库及计算机绘图》    本科专业选修课  48学时 1届,共63人
  (4)《油藏资源信息系统》          研究生选修课    30学时 2届,共47人
2.2 实践教学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12周  2届 22人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设计         1周  1届 84人
  (3)地质地理实习                       2周  2届 193人
2.3 指导研究生
  (1)2007.9~2010.6,指导2007级研士研究生1人。
  (2)2008.9~2011.6,指导2008级研士研究生1人。
  (3)2009.9~2012.6,指导2009级研士研究生2人。
3、教学研究及教书育人
3.1 教学研究
(1)2009~2011年,“油气勘探开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编号:200920),负责《油气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3.2 教书育人
  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指导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团队项目《基于DTM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研究》,校级项目中期考核为优秀。
4、科研情况
  主要从事油气成藏规律与资源评价、隐蔽油气藏勘探、油藏资源信息系统和油藏描述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的子课题、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A类)重点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 项,二等奖 1 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4篇,第一作者24篇,6篇被 EI 收录。
4.1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1991~1995,“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集层特征与分布规律及预测”,国家“八五”攻关四级项目,主要参加者(4)。
(2)1991~1995,“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及库车拗陷冲积—湖盆沉积体系研究”,国家“八五”攻关四级项目,主要参加者(4)。
(3)1996~1999,“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储层研究及目标评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加者,主要参加者(4)。
(4)1998~2000,“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学与湖盆沉积模拟试验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主要参加者(4)。
(5)1999~2000,“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潜山油气综合评价”,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横向合作项目,主要参加者(4)。
(6)2000~2001,“大名屯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横向合作项目,主要参加者(2)。
(7)2002~2003,“金湖凹陷戴南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隐蔽油气藏目标研究”,中国石化江苏油田横向合作项目,主要参加者(2)。
(8)2003~2005,“基于GIS的隐蔽油气藏评价与勘探系统”,湖北省教育厅2003年度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1)。
(9)2004~2005,“碳酸盐岩孔洞发育区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研究”,中石油总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碳酸盐岩孔洞储层地质建模”主要参加者(2)。
(10)2006~2007,“潜江凹陷蚌湖周缘岩性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中石化江汉油田横向合作项目,主要参加者(2)。
(11)2007~2009,“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预测方法研究”,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A类)重点项目(项目编号:D200712003),负责人(1)。
(12)2009~2010,“曙二区S32、S33精细油藏描述及二次开发部署研究”,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横向协作项目,主要参加者(2)。
(13)2009~2010,“北美石油地质与资源潜力研究”,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主要参加者(3)。
(14)2009~2010,“欧洲及北极地区石油地质与资源潜力研究”,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主要参加者(3)。
4.2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吴东胜,吴剑,张玉清,何幼斌,罗进雄.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油气运聚特征与岩性圈闭评价[J].石油学报.2009,30(2):183-187.2009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91612040552)
(2)吴东胜,张玉清,刘少华,何幼斌,刘学锋.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气运聚机理及分布[J].石油学报.2006,27(5):41-45.2006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64710258425)
(3)吴东胜,刘少华,朱小龙,陈华军,王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系统[J].石油学报.2004,25(6):33-37.2005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5028786322)
(4)吴东胜,朱小龙,刘少华,陈华军,王庆.基于GIS的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86-90.2005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5469481489)
(5)吴东胜.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以金湖凹陷戴南组为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4):18-20.2004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4047825864)
(6)郭建华,刘辰生,吴东胜,吴智勇.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2):329-334.2005年EI收录(EI检索号 2005229137405)
(7)吴东胜,吴剑.潜江凹陷烃源区的油气运移路径预测模型[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4):14-18.
(8)吴东胜,徐贞美,陈恭洋,邓礼发.大民屯凹陷东侧斜坡带潜山古地貌与储集层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39-142.
(9)吴东胜,张玉清,刘少华,张治国,刘海平.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藏分布预测与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3):26-30.
(10)吴东胜,吴冲龙,扬申谷等.油气运聚过程的综合分析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06,25(2):69-74.
(11)吴东胜,扬申谷.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118-123.
(12)吴东胜,陈华军,刘少华,朱小龙,王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005,44(1):44-46.
(13)吴东胜,时德,孔垂显.基于GIS的油气勘探集成系统的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68-71.
(14)吴东胜.GIS在油气勘探集成中的应用.地学前缘.2004,11(1):200.
(15)吴东胜,郭建华,吴智勇,何宏.古潜山储层模糊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3):5-9.
5获奖情况
(1)2008~2009年度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
(2)“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及库车拗陷冲积—湖盆沉积体系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5年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4。
(3)“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集层特征与分布规律及预测”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4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4。
(4)“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储层研究及目标评价”国家“九五”攻关项目2000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4。
(5)“辽河大洼油田洼609井区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横向合作项目2000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3。
上一条:李祺
下一条:课程负责人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邮编:43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