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科学院大四学生蓝婉嫣在《岩矿测试》发表论文

时间:2025-07-27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 贾凡琛)近日,地球科学学院21级本科生蓝婉嫣在核心期刊《岩矿测试》发表题为《非传统锑同位素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及应用进展》的论文(全文共21页)。论文作者均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师生,其中地质资源专业22102班本科生蓝婉嫣为第一作者,其导师朱光有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系统梳理了锑及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测试技术、分馏机理,以及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

图1 论文首页

近年来,学界围绕锑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溯源及成矿动力学等核心问题深入探索,发现锑同位素(121Sb、123Sb)因具有质量差异与分馏幅度适中、体系简洁、对氧化还原及生物过程分馏敏感性强、吸附分馏特征显著等优势,在环境污染溯源及热液成矿解析等多场景中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兼容性,逐渐成为揭示多圈层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关键示踪工具。

图2 全球不同地质介质中锑同位素组成及丰度分布

当前,现有分析方法对低含量锑样品的适用性差、回收率低,处理复杂基质能力有限,且示踪应用体系不完善,潜在价值未充分挖掘,如在复杂地质-环境过程中的应用潜力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大量调研,本文从四方面进行综述:梳理锑及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赋存形态、迁移规律及同位素分馏的物理化学基础;评述锑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涵盖分离纯化方法与质谱测量技术的优化应用;探讨锑同位素分馏的主控机制,结合典型场景解析分馏参数的影响规律;总结锑同位素在环境污染溯源、沉积岩古环境重建、油藏与矿床成因、煤中锑源解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表1 锑同位素分析方法比较

通过对锑同位素的系统梳理,论文旨在为理解锑的全球循环机制、制定污染治理策略及开展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研究指出,锑同位素在氧化还原、吸附、生物作用及蒸发过程中的分馏,受氧化态、键合环境及动力学过程等因素控制,自然界中多过程的耦合为解析其迁移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样品分析中,简单基质优选巯基棉纤维法(TCF);复杂基质需高回收率时宜用离子交换色谱法;中等浓度及特定基质样品可选用TCP法或巯基硅胶法,上述方法可灵活联用,以平衡回收率、精度与效率。

锑同位素在地球科学的污染溯源、古环境研究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对深地勘探和全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未来需结合多元素同位素构建更全面的示踪模型,为资源勘探与污染治理提供精准技术支撑。

第一作者简介:蓝婉嫣,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资源专业22102班学生。入学以来,先后荣获长江大学奖学金、神开德贵奖学金等各类奖项证书20余项,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必修平均绩点3.75,专业排名第四,学期最高绩点4.4;去年9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韩静)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