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延庆)9月19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杨跃明首席专家莅临长江大学,做客“地学之光”第389讲学术论坛,在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C301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质新认识》的学术报告。地球科学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地科院院长朱光有主持。

杨跃明教授所做的《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质新认识》的报告,首先从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出发,强调了四川盆地在能源勘探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摇篮。作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天然气的地区,其地质构造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以及六大构造旋回,最终于喜马拉雅期定型。杨跃明首席进一步指出,四川盆地广泛分布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优质烃源岩、规模展布的白云岩储层以及巨厚层沉积盖层,形成的多套含油气系统,显示出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领域具有巨大勘探潜力。
杨跃明首席从深层-超深层成藏模式的构建、圈闭和储层的精细刻画和预测、储层评价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四川盆地深层勘探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四川盆地“三古成藏理论”的提出以及地球物理配套技术和钻井工程配套技术的持续进步,推动了四川深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报告最后,杨跃明首席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西南油气田多年的勘探成果,向师生们分享了宝贵的心得与启示。他强调,“持续探索,大胆实践”是勘探取得发现的前提,而勘探的新突破也不断推动者理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推动着大气田的发现。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杨跃明首席耐心而细致地解答了师生问题。
报告人简介:杨跃明,正高级工程师,博士,曾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地质勘探首席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机理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具有深入研究,为四川盆地特大气田的发现作出重要贡献。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专项研究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发明专利金奖1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担任《天然气工业》杂志执行主编。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