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勃成)10月9日,由长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指导、地球科学学院承办的山地灾害防治与智能监测国际交流活动,在完成系列学术交流与巴东野外综合考察后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为期20天,来自刚果(金)金沙萨大学的教师代表团与我校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国际学术交流。
活动期间,工程地质中心团队精心设计实施了应急管理安全、滑坡判识方法、岩体结构面研究、泥石流灾害研究、滑坡风险评价、地质建模、反倾岩质滑坡、滑坡破坏机理及预测预报模型、土工试验及无人机操作等丰富的交流培训课程。
巴东野外综合考察活动在中心主任陈宁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外学者对史家坡滑坡、黄土坡滑坡、湾水田滑坡、新滩滑坡等典型滑坡体进行了实地踏勘。在黄土坡滑坡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大家详细了解了滑坡土体构成和成灾情况,参观了隧洞内的监测预警设施和“天、空、地面、地下”一体化监测设备。陈宁生教授为代表团成员分析了当地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制。金沙萨大学教师们纷纷表示:“巴东基地的现场教学使我们直观理解了灾害防治的中国经验,这种将课堂搬到野外的模式极具启发性。”
在9日举行的闭幕总结会上,金沙萨大学的教师代表对本次交流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工程地质中心主任陈宁生教授在闭幕式上表示,中心作为承办和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发挥了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讨+野外实践+技术实训”的模式,有效践行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理念。通过组织实验室参观、仿真模拟演示和野外现场教学,系统展示了我国从灾害识别、监测预警到工程治理的全链条研究成果。
据悉,本次交流活动期间,双方学者还就共建“中非地质灾害联合研究中心”达成初步共识,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展人员互访、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刚果(金)代表团成员表示,将把长江大学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工程经验应用于刚果(金)的地质条件,共同应对中非共同面临的减灾挑战。






(审核 杨全辉 编辑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