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严严)10月15日上午,深层与非常规团队师生与刚刚从北京参加完全国“挑战杯”专项赛的陈思钰、贾凡琛两位同学交流座谈,分享她们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斩获特等奖的喜悦和经历,分享竞赛背后的奋斗故事与成长感悟。深层与非常规团队负责人、本次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朱光有教授主持座谈会。
交流会上,获奖团队核心成员陈思钰首先发言。她言语间满是对团队的感恩:“这份荣誉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冲刺,每一步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点拨、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是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协作,才让我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谈及竞赛精神,她说:“‘挑战杯’的核心在于‘挑战’二字——面对技术瓶颈时不退缩,把‘不可能’的预判变成‘做得到’的结果,这才是我们团队一路前行的底气。”作为团队的“坚实后盾”,成员贾凡琛则从协作视角分享了感悟。她坦言,团队分工中自己更偏向“补位者”的角色:“陈思钰带领大家主攻核心方向时,我会时刻关注细节漏洞,在团队需要时及时站出来补位。“
随后,在场师生代表也结合自身经历畅谈感想。博士生韩雨祁感慨道:“‘努力终有回报’从不是一句口号。这份坚持让我更加坚信,平时对自己多一分严格、对研究多一分较真,才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硕士生朱延庆则将团队视为学习的榜样:“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
团队指导老师的分享,更揭开了项目成功背后的“密码”。指导老师之一梁志凯特任副教授表示,团队始终保持“开放吸收”的态度,“我们不仅整合了校内不同老师的专业意见,还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完善,才让成果从‘雏形’走向‘精品’。”另一位指导老师李茜特任副教授则对团队寄予厚望:“这份特等奖就像一棒‘接力赛’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份拼搏精神传承下去,未来冲击更多更高的平台;也期待这份成果能成为一盏‘明灯’,鼓励更多长江大学学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前期的项目基础并非顶尖,但最终能脱颖而出,这期间同学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湖北省挑战杯团队指导老师栾国强特任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团队的成长,他表示,希望每位同学在团队中都能找到自我价值所在。
获奖团队成员曹奕洲表示,参与项目前期工作让自己收获颇丰,未来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探索研究思路。
博士生王瑞林、张远也先后分享感悟。王瑞林强调“积累与独创”的重要性:“我们在煤岩气领域有一定的积累,正是持续的知识储备与技术积累,才让项目有了独特的创新点,最终获得评委认可;任何领域的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沉淀。”张远则用“众人拾薪火焰高”总结:“个人的努力是‘火种’,团队的托举是‘柴薪’,只有大家一起添力,才能让‘创新之火’越烧越旺。”
此次座谈交流会,不仅是一场成果分享会,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学校将以此次“挑战杯”特等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更多学科竞赛与科研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学子在团队协作中突破自我,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价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获奖主要成员简介:
陈思钰,中共党员,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QX252班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光有教授。本科阶段就读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首考必修平均绩点年级第一(1/339)、综合成绩专业第一(1/113)、复试成绩第一名,推免至本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孙越崎优秀学生奖、中国石油奖学金、李建华一等奖学金;获评“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心育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获第七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2篇。
贾凡琛,中共党员,现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QX252班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光有教授。本科阶段就读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首考必修平均绩点年级第三(3/339)、综合成绩专业第八(8/113)、复试成绩第四的表现,被推免至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曾获中国石油奖学金、神开德贵奖学金、长大奖学金,获评“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获第七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二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