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艳青)2025年10月18日至22日,第十二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25)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作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年会设置143个分专题,涵盖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行星地质学、地球物理、油气地球化学等基础及前沿方向。来自国内外不同单位的4300多名学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等形式,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展开跨学科对话,为地球科学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院火成岩与油气成藏研究中心刘彬教授、李艳青特任教授率团队受邀参会,并在分会场作特邀报告与口头报告,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展现我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实力。
在“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分会场,刘彬教授作题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岗岩潜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来自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的特邀报告。花岗岩潜山油气藏是全球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其发现突破了传统“油气主要赋存于沉积岩”的认知,但此类潜山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严重制约着优质储层精准预测及油气藏勘探突破。刘彬教授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最新钻遇的花岗岩样品为对象,结合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地球物理综合解译,系统揭示了花岗岩潜山的成因机制,阐明了岩浆侵位、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的潜在关联。该研究融合了火成岩岩石学、地球物理学与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技术与方法,为花岗岩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引发与会学者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
在联合专题“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分会场,李艳青特任教授作题为《基于大陆玄武岩Mg-Sr-Nd-Pb同位素揭示深部地幔的碳酸盐储库》的口头报告。针对“俯冲碳在地幔深处的储存机制及循环动力学”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李艳青教授以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通过Mg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提出中国东部下方地幔过渡带和核幔边界可能存在两个循环碳酸盐储库,并进一步探讨了随太平洋俯冲板片进入深部地幔的地表碳酸盐的潜在储存方式。研究还揭示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区域性深部碳循环过程的动力学联系,为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与表层系统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思路。报告为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提供了新视角,现场互动频繁。
火成岩与油气成藏研究中心师生们通过参与本次学术盛会,与国内优秀学者深入交流,碰撞科研灵感,既展示了我院在基础地质与能源勘探领域的研究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长江大学在火成岩成因、潜山油气藏、深部碳循环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贡献更多“长大智慧”。
(编辑 李艳青 审核 杨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