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霖)11月1日至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及“人工智能+”专项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圆满落幕。我院三支参赛团队表现优异,均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实现我院在该项赛事两个赛道国赛“零的突破”,创下历年最佳战绩。
 
 本届“挑战杯”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构建“1+2+N”赛事体系,涵盖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及多项配套活动。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共吸引全国2700余所高校、40多万件作品、超300万学生参与,最终共有640件主体赛作品和643件“人工智能+”专项赛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
 在主体赛中,项目《问诊地灾——面向隐伏型滑坡的智慧预测系统》在温韬等老师的指导下,直面隐伏型滑坡识别预测的难题。团队融合实地调研、人工智能与物理模型实验,研发了面向隐伏型滑坡的智慧预测系统,有效提升隐患点识别能力,实现滑坡预测,助力国家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宝贵时间。
 
 “人工智能+”赛道中,《破解油气“迷藏”——碎屑岩储层构型智能建模算法及软件》项目在李少华等老师的指导下,团队直面我国碎屑岩储层预测精度不足的核心挑战,创新性地开发了智能建模算法与软件系统,成功克服现有智能建模算法数据依赖、精度低的双重痛点,构建起从特征提取、智能算法建模到可视化软件应用的全流程技术体系,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端到端智能解决方案。《智理名岩——三维数智露头-岩矿标本科教平台》项目在邵燕林等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功构建集多源多尺度地质资料管理与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智能科教平台,为地质教育教学、科普和科研提供了一套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参赛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挑战杯”的历练,科研能力、团队协作与心理素质均得到全面提升。“破解油气迷藏”团队负责人郭申锐说:“在反复打磨中提升了科研素养,团队协作让我们走得更远。”“智理名岩”负责人韩亚玲谈到:“跨学科合作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问诊地灾”负责人焦梦洁说:“面对挑战,我们学会了坚持与突破,学院和老师们的支持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学院近年来系统构建竞赛培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学院主动谋划,营造“人人争先”的科创氛围,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培育。自2021年起,院团委联合各系持续开展“地学之光杯”系列学科竞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并为“挑战杯”等高等级赛事选拔优秀人才。同时,学院修订单项奖学金评定办法,对A+类竞赛给予最高3万元奖励,并与学校奖励叠加,极大激发学生参赛热情。院领导在全院大会、党课、中心组学习等场合多次强调,高水平竞赛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生态。
 
 学院精准培育,打通“项目来源”关键瓶颈。面对项目“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痛点,今年初在学院党委支持下启动“一对一重点动员”计划,院领导、科研团队负责人与成果丰硕的教师成为重点对象。学院主动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建立专项联络群,持续推送赛事信息与获奖案例,保持“备战温度”。开学首周即邀请校团委负责人开展规则讲解,消除教师疑虑,实现“精准动员+专题破冰”。本次所有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均来源于此,为全院树立标杆。
 
 学院充分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优势”与“赛道需求”双向奔赴。主体赛项目“问诊地灾”直面隐伏型滑坡预测难题,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地质灾害预警;“人工智能+”项目紧密结合油气勘探与地质教学,实现环境保护、科普教育与科研创新的有机融合。在“揭榜挂帅”赛道中,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国家能源痛点的实战方案,彰显地学学子的使命担当。
 
 学院全程护航,构建“导师-培训-保障”三位一体支撑体系。指导教师倾情投入,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竞赛优势,朱光有、李少华、胡忠贵、邵燕林、温韬等老师全程陪伴项目成长,调动资源助力实验与数据解析。项目打磨精益求精,我院与校团委密切合作,坚持项目“每周指导、每周修改、每周汇报”,并开展数十次专家打磨,持续优化项目质量。保障全面有力,学院开辟专用备赛间、提供经费支持,并邀请传媒学院专家开展表达与礼仪培训,组织行业专家模拟问辩,为师生解除后顾之忧。
 
 
 回顾备赛历程,学院深刻体会到学科特色是根基,早谋划抓落实是前提,师生同心是关键。本次成绩的取得,全面展现了学院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育人机制,鼓励更多学子勇攀科研高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 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