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天伊/赵前)11月6日下午,地科学院“青促会论坛”第三期在石油科技大楼C201顺利举行,地球科学学院户盼盼、金思敏特任教授分别以“南黄海地区发震构造与孕震机制研究:以2021年盐城MW5.0地震为例”、“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期间轨道尺度水循环重建与模拟”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报告会由特任教授韩非主持。

韩非首先介绍了“地科学院青促会”的成立背景及初衷,“青促会”旨在通过有效组织和支持,团结、凝聚全院青年教师,拓宽学术视野,促进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水平,培养造就新一代学术带头人。韩非同时对学院领导大力支持与悉心关怀青年人才表达了诚挚感谢。
随后,户盼盼特任教授围绕“南黄海地区发震构造与孕震机制研究:以2021年盐城MW5.0地震为例”这一主题,综合运用地震剖面、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钻井资料以及区域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探讨了流体运移在地震触发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震中区域发育有两组先存走滑断裂,分别为北北东向的F1断裂及勿南沙北断裂与北西向的F5断裂。这些断裂在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曾发生完全或部分重新活动,表现出右旋与左旋的运动特征。其中,贯穿盐城地震震中的F1断裂被确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此外,研究还识别出在重新活化的F1断裂及其他走滑断裂周边存在多种火成岩体及伴生的热液喷口复合体。结合邻区已发表的岩浆岩年龄数据,推测该区域的火成活动及相关热液作用可能持续至中新世甚至第四纪,与先存走滑断裂的再活化时期基本一致。户盼盼特任教授认为,先存断裂的再活化、火成活动及热液作用共同受到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综合影响。热液流体可能沿F1等先存断裂发生运移,这不仅增强了断裂的活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促使断裂发生滑动,最终触发了此次Mw 5.0地震。

金思敏特任教授围绕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期间轨道尺度水循环重建与模拟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PETM时期水循环的关键特征。研究以北海盆地23/16b-9钻孔为对象,对其中210层浊积砂岩开展了精细的周期性统计分析,并运用三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已有年代模型,研究揭示出PETM时期北海盆地浊积砂岩的沉积过程明显受到地球轨道岁差周期的调控。进一步借助挪威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时期水循环的周期性波动,很可能源于轨道强迫作用下夏末秋初强降水事件的显著增强。

在互动交流环节,户盼盼与金思敏特任教授对现场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催生了多项合作设想与创新思路。
论坛最后,韩非特任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致辞。他向户盼盼老师和金思敏特任教授的精彩报告与真诚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两位青年教师以开放的科研姿态与在场师生深入交流,不仅带来了前沿视角与创新思路,也为“青促会”注入了鲜活力量和无限可能。韩非强调,青年教师是学院最具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的科研力量,是推动学院学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他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老师们能够持续加强沟通协作,激发更多思想火花,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奋进,共同打造更加活跃、开放、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助力学院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