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书记信箱 旧版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爱心汇聚,点亮蕲春乡村教育之光
发布时间:2025-7-26 18:44 被访问

爱心汇聚,点亮蕲春乡村教育之光

(通讯员 侯宝怡/文  潘宇飞/摄)2025年7月20日,黄冈蕲春县青石实验小学盖天校区迎来了一场温情洋溢而意义深远的志愿服务。此次活动由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风云之家发起,联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为乡村学子带来知识的火种与物质的关怀,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青石实验小学盖天校区坐落在蕲春县东北部山区,距县城约50公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全校500多学生 留守儿童占比80%,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学习资源也相对匮乏。斑驳的墙皮、掉漆的课桌椅构成了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空间。所幸,来自外界的关爱并未缺席,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我院“追光”志愿服务队带着"国学润心 科普启智"的特色课程走进了校园里唯一配备空调和多媒体系统的现代化会议室,也是整个校园最珍贵的教学空间。

    国学课上,志愿者侯宝怡以孔子的弟子颜回为切入点,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她讲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引导孩子们领悟颜回安贫乐道、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孩子们聚精会神,被颜回坚守理想、追求学问的高尚情操深深吸引,积极讨论,分享自己对颜回精神的理解。

孩子们听完颜回的故事,稚嫩的脸庞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举起小手,坚定地说“颜回在那么苦的地方还能认真学习,我也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旁边穿着黑色T恤的小男生接过话茬,说:“我以前总是学一会玩一会,静不下心来,听了颜回的故事,才知道坚持有多重要。”还有很多小朋友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他们的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科普课则聚焦地质常识,为孩子们打开探索自然奥秘的大门。志愿者储思佳借助生动的图片、直观的模型和简单易懂的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的种类与形成过程,以及古生物等地质常识。

在地质知识的海洋中,孩子们尽情遨游。当看到古生物复原图时,孩子们兴奋不已,眼中满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踊跃提问。“马蹄蟹的血液为什么是蓝色的?”“三叶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地球上最大的古生物是什么?”志愿者老师对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宋琳琳副校长——这位将十五载青春献给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同时也是以讲台为药、用粉笔作笺的抗癌勇士。谈及学校与孩子们,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牵挂与热忱。“有人问我为啥一待就是15年,其实很简单——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孩子的感觉。当我面临是否选择扎根乡村教育的时候,我懂那种爸妈不在身边的孤单,懂看着别的孩子有新文具时的羡慕,更懂遇到难题没人可问的无助。所以当年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看到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走,我得留下来陪着他们。”

这番话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扎根深山的执着。15年寒来暑往,她用青春与坚守,为留守儿童筑起了一座温暖的精神家园,那句“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守下去”,便是对“奉献”二字最动人的注解。她说:“守着这里,不是牺牲,是看见”——看见孩子们眼里从怯懦到闪亮的光,看见闭塞山村因教育生出的嫩芽。原来“无怨无悔”从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播撒爱与希望的模样。15年光阴在深山里静静流淌,宋老师用坚守证明: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她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孩子们也用最纯粹的信赖,让她找到了人生最坚实的坐标。

在物资资助环节,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风云之家捐赠了大量的书籍、文具、益智玩具以及衣物等。外界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赠的物资涵盖教学用品、生活用品等多个方面。这些物资不仅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一本本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犹如一扇扇通向广阔天地的窗户,为孩子们开启认知世界的新视野。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物资,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志愿者们的热情与奉献,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爱与支持,也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时,这次活动也展现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乡村教育的行动中来,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审核 冯舒 编辑 毕浩浩)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特一号,邮编430100?

院办公室:027-69111650(传真) 党总支办公室:027-69111530 院学生事务办公室: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