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储思佳 王依林/文 潘宇飞/摄)七月盛夏,科普的足迹从城市社区延伸到山区校园。长江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山海求知”团队携手地球科学学院“追光”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和乡村儿童带来了妙趣横生的地学科普课。通过化石对比、趣味实验与手工创作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同时探索地球中蕴含的奥秘。

7月16日的“荧光岩石奇妙夜”课堂上,主讲人王依林以“积分卡拍卖”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她将孩子们分为“星星组”和“火焰组”,让他们手持萤石和火焰石标本。当紫外灯亮起,原本普通的岩石瞬间绽放出橘红与蓝紫的荧光。“这些岩石像跳动的烛火!”曾可依小朋友的比喻获得全场认可。随后,王依林从手机芯片、房屋砖瓦讲起,揭秘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送上紫水晶标本作为奖励。

课程尾声,迎来在场同学最期待的手工环节,志愿者们将12种岩石标本与展示盒分发到孩子们手中,大家在志愿者指导下制作专属标本盒,连平时腼腆的王谦澜也主动跟老师交流:“老师,这个萤石为什么长得像两个金字塔拼起来一样啊!”


7月24日的“地球故事会”同样别出心裁。储思佳向同学们讲解了不同古生物的特点,并通过剑齿象与猛犸象化石图片对比,引导孩子们发现“剑齿象牙齿更长、更直”“猛犸象毛发更厚”等差异。
随后的“橡皮泥地球”环节里,黄、红、橙、蓝四色橡皮泥被捏成地球的内核和外核、地幔与地壳,孩子们边堆叠边听讲解:“我们所在的的地壳与地球相比,其实像鸡蛋壳一样薄!”最热闹的当属“地层沉积模拟”,一层层橡皮泥在手中压实,孩子们亲眼见证“岩石如何历经万年形成”,易君恒举着作品大喊:“这是我做的,里面还被我加了‘化石’呢!我要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以后也去挖化石!“

志愿者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用标本、实验与游戏打破知识壁垒。社区家长李女士感慨:“孩子回家总说‘地球好神奇’,连看动画片都要找里面的岩石呢!”课程结束后,代虔岑向志愿者们说:“我做的手工和得的奖励都摆在了我的书桌上。每当看见它们,我都会很开心,更有学习的动力!”高湖社区负责人点赞道:“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孩子们探索欲的唤醒,这样的科普课我们特别欢迎!”
此外,团队还走进坐落在黄冈市蕲春县东北部山区的青石实验小学盖天校区,为那里的乡村学子送去知识与关怀。

在会议室里,储思佳带领孩子们开启“地球探秘之旅”科普课程。他借助图片讲解地质历史时期存在过的不同古生物生存的地质年代和主要特征,与大家分享关于不同古生物的各种知识。储思佳还向同学们介绍道,坐落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的中国地层标本长廊就记录着中国大地20多亿年以来的浮沉和沧桑巨变。一位小朋友举手说道:“我知道,科学家们就是从地层中发现的那些化石的!”

在讲到矿物、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孩子们争相分享——“我听我爸爸说我们家里的的地板就是花岗岩做的”;“我见过有人骨折之后用石膏固定住受伤的部位”。谈到宝石时,大家兴奋地描述着见过的或者了解到的水晶、玛瑙、翡翠等珠宝玉石。储思佳顺势讲解它们的的形成原理,还展示了《千里江山图》中岩彩画与矿物颜料的关系,让孩子们惊叹“原来名画里也有石头的功劳”。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围着志愿者追问更多关于地球科学的奇妙知识。储思佳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未来也许有人能成为地质学家,亲自探索大地的奥秘。青石实验小学的老师感慨道:“这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走进更多社区和学校,让科学的星光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