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学院教师吕奇奇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石油领域重要期刊《地质学报》发表题为《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开放基金项目的资助。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②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论文链接:https://link.cnki.net/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9
![](/__local/5/2A/14/1B6D0BA0384D3465AD66064B0FE_B80B08E9_328AF.png)
图1 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各地层分区及剖面位置图
![](/__local/1/D8/92/A61F89AA532A864F96AFF7DE8B8_896851DA_43D3F.png)
图2 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各期沉积模式图
![](/__local/9/2C/EF/1AF9F329BE9B37F8C8D07A6A688_07B88C7E_3FD6C.png)
图3 论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