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丽娜)12月26日下午,我院在石油科技大楼B402-1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求实导师学术沙龙”活动,孙丽娜副教授主讲了题为《油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的讲座,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老师和研究生参加。
孙丽娜老师从问题的提出(Why?)、引出实践方案(How?)、进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s)、最后得到主要认识(Conclusions)这一提纲展开了学术沙龙的讲座。
页岩气的迅速发展对学者们的研究精细度有了进一步的考验。而页岩自生自储的特性决定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重要性,由此推进了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热潮。实际剖面和模拟过程的比对与耦合关系建立就尤为重要。针对油页岩热演化过程中的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孙老师课题组以生排烃模拟实验为依托,对油页岩样品进行了加水半开放体系的生排烃模拟实验,以此来创建有机质演化过程,并进一步利用ASAP2020比表面积测定仪分析烃源岩孔隙结构特征。该实验具有实验条件可控,同一样品矿物组成相差较小的优点。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排烃热演化阶段,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1)从原始样品到300℃,即生油气高峰前期,模拟样品孔隙较原始样品孔隙无大变化,表明热解产物存储于原生孔隙中,孔隙处于重整阶段;2)350℃-375℃,即生油气高峰,模拟样品孔隙快速增加,表明大量油气的产生促使次生孔隙的形成,孔隙处于形成阶段;3)400℃-500℃,即热裂解生气,模拟样品孔隙急剧增加,表明液态烃裂解气的形成,促使次生孔隙进一步扩大,孔隙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建立了4点主要认识:1)孔隙发育具有阶段性,但总体随演化程度增高而增大;2)结合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可将孔隙演化粗略划分为重整、形成和发展阶段;3)TOC为影响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4)高演化较低演化阶段具有更好的孔隙连通性,可认为低演化阶段更有利于油气的存储,而高演化阶段则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最后孙老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鼓励大家学以致用,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真、求实,进一步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