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梦凡)3月20日下午,地球科学学院在石油科技大楼C306会议室成功举办了2024-2025学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十七讲。本次讲座邀请到易雪斐副教授,她以《砂岩侵入体沉积模拟研究进展》为主题,系统讲解了砂岩侵入体的定义、识别特征、形成条件以及物理模拟。
讲座伊始,易老师首先系统性地介绍了砂岩侵入体、震积岩、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基本定义,并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她指出,砂岩侵入体是指地下未固结的砂质沉积体被弱渗透性的沉积物所密封,在某些机制作用下形成孔隙超压,进而产生液化、流化、砂质再活动,并侵入到周围地层中形成特殊砂体,属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中的一类重要变形构造。随后,易老师详细为同学们阐述了砂岩侵入体的岩心、露头、测井、地震识别特征,并展示了丰富的实例;在形成机理方面,易老师指出砂岩侵入体具有多种触发机制,包括差异压实、地震、流体注入、波浪和重力滑动等,其中地震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之一。

在物理模拟部分,她所在的团队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砂岩侵入体的沉积模拟研究,分别设计了流水、波浪、重力及地震触发机制的各种沉积模拟装置,并成功模拟了砂岩侵入体的形成过程。易老师介绍了近期团队设计的一套全新的模拟地震触发砂岩侵入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成功地模拟了地震在不同阶段对砂质地层的影响,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通过展示相关实验照片,易老师指出,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层状地层中的砂岩会发生一系列液化、流化变化,进而形成多种不同形态、不同样式的砂岩侵入体变形构造,如砂岩岩墙、砂岩岩床、砂岩管道、火焰状构造、重荷模、球枕状构造、碟形构造、阶梯状微断层、砂火山等。此外,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模拟实验切片进行分析,可以成功重建了砂岩侵入体的三维空间结构。通过对模拟切片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地震触发砂岩侵入体变形的演化过程,并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和计算。易老师强调,深入分析砂岩侵入体的触发机制和形成机制,不仅可以丰富该领域的地质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地震与古地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讲座的最后,易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分享了科研的心得和体会,并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她指出,科研流程要从选题入手,通过不断的调研和总结,精准地找寻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最终通过实践加以解决。易老师特别强调,科研需要静下心来,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