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孙杨(特任)教授做客地球科学学院2024-2025学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四十五讲

时间:2025-05-06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孙杨)2025年4月28日下午,地球科学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石油科技大楼C201会议室顺利举行。孙杨(特任)教授以“新疆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的成因和成矿机制”为题,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在稀有金属伟晶岩方面的研究进展,围绕伟晶岩的成因和成矿机制两方面,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报告。

讲座伊始,孙老师从可可托海地区的地质背景切入,详细介绍了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的地理位置、矿床特征与历史贡献,强调了三号脉作为我国重要稀有金属产地,在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和“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孙老师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稀有金属伟晶岩成因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结合自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伟晶岩的成因与成矿机制展开深入讲解。

在成因机制方面,孙老师详细阐述了结晶分异模式与地壳重熔模式两种理论,分析了不同成因模式下伟晶岩特征的差异及其地质意义;在演化过程方面,介绍了H₂O饱和与不饱和条件下伟晶岩熔体演变路径及稀有金属富集过程。基于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的实际研究,孙老师展示了磷灰石与电气石主微量元素和Nd-Mg同位素分析的新数据,提出三号脉并非来源于同期花岗岩分异,而是以富锂黏土岩和变质沉积岩为主的混合源岩直接熔融形成,强调源岩中特定助熔组分(如蒸发岩夹层)对锂矿化过程的关键作用。报告中,孙老师还结合Li-Rb-Nb微量元素模拟、Nd-Mg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手段,系统讨论了伟晶岩成矿机制的新认识,并展望了未来将在阿勒泰地区进一步扩展研究实例、采用多种新兴同位素体系深化对稀有金属伟晶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和锂资源勘探指引的研究计划。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就伟晶岩熔体演化、稀有金属配分、源岩特征识别等问题与孙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稀有金属伟晶岩成因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科研选题与项目申报提供了有益启示,对进一步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青年师生科研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