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魏晓椿副教授做客地球科学学院2024-2025学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五十五讲

时间:2025-05-07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 赵倩)2025年4月28日,地球科学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石油科技大楼C201会议室成功举办。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魏晓椿副教授以“青藏高原北缘中新世火山碎屑岩:年代、物源、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为题,系统阐释了火山碎屑岩在地层年代学中的关键作用,并分享了团队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新世火山碎屑岩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认识,为复杂火山-沉积碎屑的识别、定年与解释提供了一个典型研究案例。

讲座伊始,魏晓椿副教授从塔西南新生界陆相地层年代框架存在的重大争议引出,指出火山碎屑岩在地层年代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他随后介绍了塔西南中新统中一套横向展布达200余公里的火山碎屑岩段的分布、沉积特征,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了其作为区域性等时沉积标志层的作用。他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野外沉积观察,结合矿物成分分析(显微镜、SEM-EDS与XRD)、主微量元素分析,精准识别流体搬运型火山碎屑的物质组成、形成过程。他指出,火山碎屑岩的上段为同喷发的高温火山泥流堆积,下段为火山碎屑经河流搬运的火山砂岩。

在定年方法论层面,他重点阐释了多矿物同位素联测技术对火山碎屑定年的意义。面对火山砂岩中可能混入继承性碎屑的难题,团队采用锆石U-Pb、黑云母与正长石40Ar/39Ar三端元定年体系,通过最小年龄组分加权法将喷发年龄精确限定为~11 Ma。结合沉积学、矿物学等证据,他火山碎屑岩为火山喷发时或喷发后不久源区能提供大量火山碎屑时形成,论证了该火山碎屑事件与沉积作用的准同时性,成功建立一个区域地层年代标志层,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盆山耦合和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关键时间锚点。

针对火山源区判识这一难题,团队通过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与U-Pb年龄谱系对比,揭示所研究的火山物质具有双源区特征——西部的来自东帕米尔,东部的来自西昆仑地区。

讨论环节,魏晓椿副教授与师生就“多矿物定年体系适用性”“火山碎屑搬运-沉积时效性”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他特别强调:“做科研不能过分迷信权威,要努力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防止错过重要发现。”最后,他寄语青年学子:“发一篇文章有时可能很容易,真正推进科学认识的进步有时却很难,年轻人要勇于突破”。

本次讲座通过解剖典型研究案例,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在地学前沿问题中的强大解析力,为深时地质过程重建提供了方法论示范,现场师生反响热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