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赵超特任教授做客地球科学学院2025-2026学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四讲

时间:2025-11-11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 赵超)11月7日上午,地球科学学院2025-2026学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实验楼A418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特邀赵超特任教授担任主讲人,他以“基于钻探与物探数据融合的地质模型概率建模研究”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前沿性与工程实践价值的学术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

在报告伊始,赵超特任教授指出精准的地下地质模型是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优化矿产资源评估以及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石。然而,传统的地质模型概率建模方法多依赖于钻探、物探等单一类型的勘察数据,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钻探数据虽精度高,但仅为“一孔之见”,成本高昂且空间覆盖有限;物探数据则能实现大范围的连续探测,但对复杂地质体的解释存在多解性,并且分辨率相对较低。如何将这两类优势互补却又异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构建出更可靠、更真实反映地下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一直是困扰学术界与工程界的难题。

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赵超特任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性地介绍了一种基于钻探与物探数据融合的地质模型概率建模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统一的概率框架,通过贝叶斯理论与随机场理论,将点状的、高精度的钻探数据与面状的、连续性的物探数据(如地震波、电阻率等)进行有机结合。这一过程不仅量化了不同数据源自身的不确定性,还通过概率形式表达了地质模型本身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最终生成一系列等概率的、可供量化分析的地质模型,为工程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依据。赵超特任教授进一步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与典型工程实例,展示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在模型试验中,该方法成功揭示了复杂地质构造,显著降低了地质建模的不确定性;在边坡工程实际案例中,与传统建模方法相比,新方法构建的模型在预测未钻探区域的地层界面以及不良地质体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模型偏差导致的工程风险与成本超支。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师生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讨论焦点集中于基准地层模型的先验知识如何合理构建、概率建模结果如何进行客观与定量的验证与评价,以及在实际工程中,面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计算资源有限等问题,如何高效、经济地推广应用所提方法。赵超特任教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并与大家分享了团队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

整场报告逻辑严谨、内容翔实,既有对基础理论的创新,又紧密贴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导向。本次“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激发了科研创新思维,也为推动地质勘察与建模技术的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