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韩非特任教授带队参加第七届BEPIS会议并作口头报告

时间:2025-08-27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 韩雨祺)2025年8月17–2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The 7th Beijing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BEPIS)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朱日祥院士担任会议荣誉主席,潘永信院士和英国埃克斯特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张可可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邓成龙研究员担任会议秘书长。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德国、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17个国家的近200名古地磁学与行星磁学领域的专家和学生共聚北京,探讨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前沿科学命题。

我院特任教授韩非和博士后温琛、博士生韩雨祺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韩非在大会上作了题为“Marine magnetic anomalies enhanced by internal stress in rapidly cooled submarine basalts”的口头报告。该报告指出MORB样品中应力引起的剩磁强度和稳定性的增强对提高整个洋壳剩磁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该研究认为应力模型为扩张速率相关的洋底磁异常现象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在场国内外学者对该报告内容和结果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韩非特任教授在大会作口头报告

韩非特任教授在大会上回答国外学者提问

博士后温琛和博士生韩雨祺在展板交流环节展示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为了填补HED陨石缺乏古老零场数据这一空白,温琛博士后对一块HED陨石NWA 13981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古强度数据表明该陨石形成于零磁场环境。年代学结果显示该陨石形成时间为4547±10 Ma。这些结果表明灶神星的发电机在4547±10 Ma还未启动,这对于理解行星内部结构演化以及短半衰期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韩雨祺针对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的气候演变机制,结合整合磁性地层、旋回地层与生物地层学结果,利用环境磁学、磁组构以及沉积相分析,揭示了恐龙多样性与区域降水变化呈现显著协同演变趋势。

博士后温琛展板交流(左)博士生韩雨祺展板交流(右)

会议期间,团队成员还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并就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在油气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此次会议增进了国内外同行对长江大学油气古地磁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团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团队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助力学科创新发展并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BEPIS会议简介:Beijing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 (BEPIS)作为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旨在聚焦地球和行星磁场研究内部动力学过程,讨论当前未解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为国内外同行交流最新成果、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已成为国际上关于地球与行星内部研究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之一。本次会议设置行星磁学、发电机与地核演化、古磁场强度、构造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环境磁学、磁性地层及地质年代学、生物地磁学等专题,共46个口头报告和84个展板交流。报告内容涵盖从陨石磁学到行星磁场探测、从发电机到地球宜居性、从固体地球演化到全球气候演变、从高精度实验观测到微磁计算模拟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新进展。重点研讨了地磁卫星观测与地球磁场发电机模型、嫦娥五、六号月壤返回样品磁学研究与月球发电机等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行星科学与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的支持。(会议相关链接:http://www.igg.cas.cn/hejl/jldt/202508/t20250827_7918823.html)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韩静)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