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王非教授为学院师生做题为《沉积岩定年:问题与应用》的报告

时间:2025-10-11   来源:    访问量:

(通讯员 胡景怡)2025年10月11日,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王非教授在石油科技大楼C301会议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沉积岩定年:问题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院长朱光有主持,现场座无虚席,百余名师生聆听学习。

国家杰青王非教授从沉积岩作为矿产与油气资源载体、地质环境变迁记录者的重要性切入,系统梳理了当前常用的定年方法,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天文旋回地层学等,并指出其在适用范围与精度上的局限性。他强调,同位素定年法仍是目前沉积岩定年中最具潜力的技术路径。

在报告中,王非教授围绕“现代同位素年代学的要求”“沉积岩特征”“沉积岩年龄测定”以及“成岩过程与埋藏热史的实际应用”四个部分展开深入讲解。他详细阐释了碳酸盐矿物与粘土矿物在定年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矿物粒度细、体系开放性、多源多期性等,并结合实际研究案例,生动说明了伊利石等矿物在重建埋藏热历史、揭示烃类注入过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整场报告逻辑严谨、内容详实,王非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清晰的表达,将复杂的地球化学定年问题娓娓道来,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启发。报告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尤为精彩。师生们围绕报告内容踊跃提问,王非教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这种师生同堂、寓教于研的互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考,使得现场气氛既专注又活跃。

本次报告不仅加深了师生对沉积岩定年技术的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我院在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

王非教授简介: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热年代学及其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项目(D)计划;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Geosciencs期刊编委;获1999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0年度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1100余次;主编专著一部。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群体项目、重点基金、面上项目等12项;主持、参加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973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6项;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战略性先导项目、百人计划项目3项;主持地震联合基金项目2项。

致力于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热年代学及其在盆山地球动力学、地质构造过程、地质事件定年、油气矿产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了中国地震局U系年代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40Ar/39Ar年代学实验室、(U-Th)/He年代学实验室,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年代学-热年代学综合研究平台;建立了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样品、新的年代学方法;深入研究了中生代我国东北、华北及华南岩石圈深部构造热过程,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方式与时间;制约了中央造山带大别-秦岭-昆仑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与隆升剥露历史;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盆山耦合、地貌演化过程,探索了高原扩张模式;建立了一万年(特别是1千年)以来我国第四纪火山区长白山、腾冲火山的喷发时序及其岩浆过程;研究了我国东部金属矿藏形成剥露历史与保存条件;深入探索黏土矿物年代学、沉积岩形成过程与时序、盆地埋藏热历史等问题。

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1)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题“胶辽金属矿藏保存条件研究”,2017.8-2021.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空探测行星表面原地定年技术方法”,2020.1-2024.12;3)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辽东地区深部成矿过程与金资源增储”专题“矿体保存精细年代学研究”,2024.10-2028.9。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韩静)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邮编:430100

电子信箱:Geoscience@yangtzeu.edu.cn

学院办公室:  027-69111650          教学办公室 :  027-69111218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027-6911110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27-69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