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沉积学研究方向
一、特色
建校以来,我院的应用沉积学研究在深水沉积、沉积模拟实验、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储层评价等4个方面独具特色。
1.深水沉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地层记录中的内潮汐沉积,提出了内潮汐沉积的鉴别标志,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2.湖盆沉积模拟研究。依托国内领先的大型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针对我国陆相湖盆砂体的发育特征,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沉积学模拟实验,阐明了不同类型储层砂体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
3.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对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形成的沉积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等多种礁滩储层形成模式。在国内最早开展早—中奥陶世生物礁研究,阐明了奥陶系生物礁特征和成礁机理,剖析了生物礁油气地质意义。
4.层序地层学与储层评价研究。建立了不同构造背景和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式,阐明了层序格架内各类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了一套油气储层预测的层序地层学技术,指导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
二、优势
“十五”以来,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发表论文265篇,被三大检索收录56篇。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项,省(部)级项目15项。2008年“沉积岩石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首次提出内潮汐沉积这一新的相类型,开创了沉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我国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早—中奥陶世生物礁,开拓了塔里木盆地和中扬子地区奥陶系找油的新领域。依托国内大型湖盆实验室将现代沉积考察和沉积模拟实验相结合,完整再现了我国东部各油田不同沉积背景条件下的砂体形成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一套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储层预测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研究礁滩储层方法,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和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
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有何幼斌、胡明毅、张春生、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肖传桃等教授。
油气地质与勘探方向
一、特色
经过60年的学科发展,形成了油气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拓展了非常规油气勘探新领域。
1.油气系统动力学研究。深入分析油气成藏机理,基于数字地震资料,采用正反演模拟方法系统研究各类型盆地的油气构造及与成藏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成因动力学模型及控储、控藏的动态模型;通过成藏动力模拟,探索研究三维地质体中的油气形成、聚集与分布规律,建立了“泵”吸式油气成藏动力学模型。
2.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基于模型研究和知识表达的AVO正反演结合研究方法,利用叠前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独创性地实现对储层含气性、物性、天然裂缝和孔隙压力的全面预测。
3.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对页岩气、低熟油、稠油和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预测和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技术,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多个探区的页岩气资源评价。
二、优势
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20专项及省部级项目37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学科梯队“资源勘查工程”200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在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反转构造动力学体系及成藏分析方法体系,有效指导了大庆油田深层油气勘探。利用自有技术与尼日尔等石油公司开展数字油田研究的合作,提高了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天然气预测的AVO方法为我国最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及湖北省建南气田的开发提供了重大技术保障,页岩气预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已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先导性项目中推广应用,有效增加了我国天然气储量。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大庆、长庆、江汉、普光和塔里木等大型油气田,创经济效益46.8亿元。
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有刘绍平、胡望水、潘仁芳、陈波、王振奇、林小云、龚文平、郭甲世、吴东胜、刘建、杨申谷等教授。
开发地质学研究方向
一、特色
经过30余年的成果积淀,在3个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系列:
1.储层地质建模。以野外露头信息、地震、测井及地下地质信息为基础,结合油田动态资料,分层次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砂体发育特征参数数据库。针对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规模、沉积特点、构成单元、发育展布及演化规律,建立基准面变化不同阶段和不同沉积体系的原型地质模型及精细地质知识库。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及多级相控随机建模方法,并结合3S技术建立三维精细储层地质模型。
2.剩余油气分布预测。基于基准面旋回的流动单元识别划分,建立了流动单元评价储层的表征方法,结合动态监测资料,研发出动静结合的剩余油定性-定量预测技术,提高了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精度,为老油田的挖潜和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
3.油气藏开发动态监测。根据地层压力分布和储量动用程度,利用自主研发的“低渗透油层早期压力恢复曲线的解释方法及软件”、“JPD钻柱测试解释软件”及“JPE早期试井解释软件”,模拟开发动态过程,优化开发部署方案,实现滚动式勘探和开发。
二、优势
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省部级项目19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提出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建模思想,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建模技术,包括多物源储层建模技术、基于沉积过程的点坝建模方法及基于河道中线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等,为克拉2气田的发现及储量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有效方法。将建筑结构分析法应用于流体流动单元划分和剩余油预测,研发了剩余油预测、开发的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子课题《高含水油田精细储层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综合预测》,为其顺利完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成果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创经济效益近50亿元。在获200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储层生产测井动态监测方法研究”基础上所研发的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常规测试开发动态描述软件,经推广应用,创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有张昌民、张尚峰、郭康良、赵明跃、龚福华、戴胜群、尹太举、李少华、尹艳树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