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体现理工交叉的特色,制定专业培养计划。
主要课程有:结晶学与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地震勘探原理、重磁电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普通地质实习 、计算机上机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设计、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附件4-1:人才培养计划)。
(1)拓宽基础、增强适应性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教学计划着力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淡化专业界限。切实加强和拓宽基础,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又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保证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设立多方向的选修课。
(2)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坚持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特长及能力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增加了选修课的门类与形式,组合多样化的目标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条件,特别要为优秀生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3)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对实践性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改善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改进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删减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起点和信息量,改进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精简课内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5)加强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关教学做到四年不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