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学院23级研究生张学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EI检索期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上发表了题为“中-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差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琼东南盆地环崖南地区古近系崖城组—新近系三亚组为例”的研究论文,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其导师蔡全升副教授为论文通信作者。
随着油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已经成为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相较于常规中-浅层碎屑岩储层,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不仅具有更大的埋藏深度、更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同时还经历了更为漫长的成岩作用过程,导致其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因此,深入认识中-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差异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与形成机理对于海域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琼东南盆地环崖南地区古近系崖城组—新近系三亚组为例,利用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构造单元(崖城凸起、崖13-1低凸起与崖南低凸起)的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储环境以及储层发育机理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构造单元中-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发育均受到了沉积环境与成岩过程的制约。其中,沉积环境对储层发育起到基础性控制作用,但随着碎屑岩埋藏深度的增加,成岩过程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中-深层碎屑岩储层而言,成岩作用类型、埋藏方式、地下流体类型、异常高压和油气充注等都可能成为制约中-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论文链接:10.11743/ogg20250312

图1 不同构造带碎屑岩储层埋深与物性、温-压条件及地层水矿化度相关性特征

图2 论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