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帅臻)3月24日下午,我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石油科技大楼C307报告厅顺利举行。罗进雄副教授以《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缺氧沉积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为主题,系统阐述了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缺氧沉积特征、类型、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20世纪70年代深海钻探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各主要大洋盆地中发现的白垩纪沉积物“黑色页岩”,Schlanger和Jenkyns用“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简称为OAE)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罗老师从深海钻探发现的白垩系黑色页岩引入了缺氧沉积的概念。随后他以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有黑色泥页岩、黑色薄层硅岩,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泥晶石灰岩和含泥石灰岩。前三种岩石类型常形成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而含泥石灰岩则主要为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然后结合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对两种缺氧沉积的沉积环境以及缺氧环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为盆地、盆地边缘或斜坡环境的产物,其缺氧环境主要为大规模的海侵形成;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应为碳酸盐岩台地的产物,其缺氧环境应为上升流作用形成。
罗老师指出地质时期的烃源岩是缺氧环境中的沉积产物,因而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具有发育优质烃源岩的良好条件。同时要关注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缺氧沉积的非常油气地质意义。目前在勘探实践中,已经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且在茅口组一段“眼球状石灰岩”中已经获得了工业气流,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气藏类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

本次“导师学术沙龙”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大家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