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师队伍 >> 师资队伍 >> 李建明教授

教师队伍

> 课程负责人
> 师资队伍
李建明教授
 

• 基本情况

 
李建明,男,教授, 硕士导师。湖南汨罗人,1962年5月生,民革党员。
1982年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8年5月于中南工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9~2000年,美国休斯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2~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
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荆州市第三届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北省省委常委、荆州市委主委。
湖北省矿业联合会常务理事;《石油天然气学报》编委等。
主要从事基础地质、沉积学与油气储层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 1 号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邮 编: 434023
联系电话: 0716-8060342
E-mail :jpiljm@


 

• 教学情况

 
• 主讲课程
(1)沉积岩石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 ,四届共350名学生。
(2)地球科学概论,本科专业课,周学时2~3 ,五届共950名学生。
(3)矿床勘探与资源评价,本科专业课,两届共25名学生。
(4)化石岩石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周学时4 ,四届共42名学生。
(5)沉积成岩动力学,博士研究生专业课,周学时4 ,一届4 名学生。
• 实践教学
(1)本科毕业论文,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五届共52名学生;
(2)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五届共27名学生;
(3)地质实习,地理信息系统与石油工程两个专业,两届共150名学生;
(4)课程设计,两届共140名学生。
 

• 教学研究

 
• 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1)1996~1999,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石油高校综合地质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石油和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960103)
(2)1996~199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 960102)
(3)1996~2000,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与中国石油《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编号 GJ960101-5,SJ9611)
(4)1998~2002,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98179)
(5)2000~2003 ,优秀生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2000174)
(6)2004~2006 ,数字化综合地质实习基地的方法与实践,湖北省教研项目(编号20040198)
(7)2006~2008 ,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6)
(8)2008~2011 ,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 TS10391)
•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深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石油教育,2001年2期,第1作者;
(2)创新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学科建设,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第 2 作者;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00,石油工业出版社,第 1 作者;
(4)教师教学工作质量量化评估的改革与实践,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00,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作者;
(5)深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00,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作者;
(6)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与知识结构,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00,石油工业出版社,第 1 作者;
(7)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建设校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2期,第1作者;
(8)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优秀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科教文汇, 2007年10月,第1作者;
(9)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法探讨,科教文汇,2007年10月,第2作者。
  • 科研情况  

• 主要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1)下古生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9872050),1999~2001,主要完成人;
(2)深水牵引流沉积及其含油气潜能研究,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02F70102),2002~2004,主要完成人;
(3)巴楚 - 轮南地区中奥陶世生物礁沉积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国家 “973” 项目,2001~2002,主要完成者人;
(4)深水牵引流沉积的比较沉积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72060),2003~2006,主要研究者;
(5)冷湖四号构造 E 1+2 沉积相储层研究,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项目,2005~2006,项目负责人;
(6)镇探 2 井地质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项目,2006~2007,项目负责人;
(7)云南陆 9 块岩性气藏综合评价,中国石化云南天然气公司项目,2004~2005,项目负责人;
(8)湘鄂西区块桑植—石门复向斜区域地质综合大剖面,中国石化南方公司项目,2002~2003,主要完成人;
(9)海南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和储层评价研究,中国石油福山油田项目,2006~2007,项目负责人;
(10)海南福山凹陷下第三系特殊样品测试分析研究,中国石油福山油田项目,2006~2007,项目负责人。
• 现承担的科研项目
(1)内潮汐沉积及其成岩作用研究,湖北省油气勘探和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 2006.09~008.09, 项目编号96005 ,项目负责人;
(2)宁夏香山群内波、内潮汐沉积及其伴生沉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72071),2007~2009 ,主要研究者;
(3)南翼山浅油藏三维地震解释与地质建模研究,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项目,2006~2008 ,项目负责人;
(4)云南陆良盆地上第三系沉积微相与气砂体预测,中国石化云南天然气公司项目,2006~2008,项目负责人;
(5)鄂西渝东及湘鄂西区震旦系 — 三叠系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 , 中国石化前瞩性研究项目,2007~2008,技术负责人;
(6)阿尔金中生界西段中生界勘探潜力评价,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项目,2007~2008,项目负责人。
(7)鄂尔多斯盆地合探1、合探2井地质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项目,2008~2009,项目负责人。
(8)乌南油田储层特征与地质建模研究,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项目,2008~2009,项目负责人。
• 主要论文
(1)浙江临安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2月27 卷1期,第1作者;
(2)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内潮汐沉积及其共生沉积,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5年2月27卷5期,第1作者;
(3)孤南油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年 6 月 26 卷 B ,第 1 作者;
(4)海南福山凹陷古近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年6月26卷B,第1作者;
(5)东营凹陷广北区沙三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海洋石油, 2004年2期,第2作者;
(6)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9月22卷3期,第2作者;
(7)东营凹陷樊东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海洋石油, 2004年4期,第2作者;
(8)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上干柴沟组网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年第7期,第2作者。
(9)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12月21卷6期,第2作者。
• 主要著作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
(2)《沉积岩与沉积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十二、十三章),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 获奖情况  
(1)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 2001年9月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12月获教育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
(2) “ 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2000年6月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 ,
(3) “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 ,2004年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 ;
(4) “ 优秀生培养模式研究 ” ,2004 年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 1 ;
(5) “ 沉积岩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2004年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4 ;
(6) “ 中扬子台地北缘下古生界斜坡带重点层段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储集条件研究 ” ,199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 2 ;
(7) “ 海南福山凹陷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 ” ,2001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 ;
(8) “ 湘鄂西区块桑植—石门复向斜区域地质综合大剖面 ” , 2000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 ;
(9) 江汉石油学院第四届 “ 优秀中青年教师 ” ;
(10)2001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系教学质量优秀奖;
(11)1999~2000学年获江汉石油学院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12)2003~2004学年获长江大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6.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